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应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此规划要求适老语言产品和服务发展应当突出需求导向,充分推动产学研融合,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适老语言产业,积极助力老龄事业发展。
关注老年人语言生活的需求
衰老是人类正常的生命现象,包含生理性衰老及心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各器官及组织细胞的功能出现退行性变化或衰退状态,如声带萎缩无光泽、弹性纤维和肌纤维减少;脸部肌肉、咀嚼肌及咽肌松弛弱化导致喉部下垂;喉软骨钙化或骨化;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换气功能下降;视力及听力下降等。心理性衰老主要表现在心理功能特别是认知功能的衰退,如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抗干扰能力减弱等。上述自然衰老状态会影响老年人的语言能力与日常交往,而罹患神经退行性或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的老年人则呈现更为显著的语言能力衰退。老龄化背景下产生的“老年语言学”,就是要研究老年人因生理及认知老化、罹患精神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而造成的语言蚀失或表达习惯变化等问题,并研发有助于正常老年人语言能力保持及特殊群体老年人言语认知康复、延缓语言认知能力退化等的服务、产品与技术。
老年人对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政府及市场除了要进行高质量老年人听力辅助、阅读辅助等器具的产品开发,还应提供一系列的适老语言服务,如进行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老龄友好型语言信息体系建设;促进老年患者谈话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加强老年人外语学习与健脑强智工作;研发适用于我国老年人群的语言认知评估量表;通过语言训练等保持老年人语言理解和产出能力;开展对老年患者生命关怀的医患沟通与医学人文教育;提供老年人临终关怀与丧慰服务等。
然而,老年人对语言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严重失衡。仅以听力语言康复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1.67亿人,而目前国内提供听力语言康复服务的机构只有1549家。面对现实的供给缺口,适老语言产业应契合老年人各方面语言需求,提高服务与产品能级和质量,拓宽供给渠道,建立多维度、精细化的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
明确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范畴
常态及特殊老年人群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不同,因此应精细化识别和分类各类老年语言需求,制定相应的产业标准,构建多维度、精细化的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形态,以服务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与老龄社会发展。
常态老龄人群的语言需求主要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语言知识产品与服务。有研究发现,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试中,勤于阅读的老年人得分更高,说明阅读经历有助于减缓认知能力衰退。因此,应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化产品体系,促进老年人阅读,提高老龄人口素质;语言技术产品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应打造以常态老龄人群为受众的语言技术“软件”与“硬件”,增强老年人接收与筛选多模态信息的能力,加速信息化老龄社会建设。还有研究表明,多语能力对于老年期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还可有效增加认知储备、推迟老年痴呆发病时间。因此,如何进行外语课程开发与健脑强智应用,已成为新兴适老语言产业关注的领域。
特殊群体老年人指听障或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中风等疾病的人群,其语言功能发生障碍,语言服务需求集中在疾病诊疗与康复等方面,语言产品主要用于提高其语言交际质量。针对该类人群,言语治疗、疾病安宁及言语抚慰应贯穿整个病期。考虑到不同时期的病症患者,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应更具针对性,可探索建立“家庭—社区—机构—医院”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另外,主观认知下降(SCD)是阿尔茨海默症防治的重要关口。它介于正常认知老化与轻度认知障碍(MCI)之间,语言蚀失等则是其外显症状之一。中国是人口老龄化大国,如何开展惠及全国的语言认知筛查,建立疾病早期的语言预警体系,对于防治认知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精细化的中国特色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
目前,美、欧、日等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已就如何构建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提供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例如,美国于2011年1月实施的年度健康访视(AWV)项目,由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牵头,召集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及语言康复治疗师等专业医疗队伍,为公民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计划,并为潜在认知能力受损老年人进行检测评估。同时,老年人在家就可以享受由专业机构上门提供的言语治疗服务,包括失语症、失用症、构音障碍、痴呆症等语言康复。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和十七个国家共同资助了主动和辅助生命计划(AAL),该计划致力于研发服务老年人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平台与产品设备。其子项目AGNES针对MCI人群,设计了一套以ICT平台为基础的社交网络,用于老年人交际状况和语言能力变化监测,相关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以提供预防或缓解方案。日本则在2000年实施的介护保险制度中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为被保险者量身制定介护服务计划,其中就包括提供语言康复训练。
中国老龄人口基数大,但老龄事业起步较晚。因此,要立足国情和实际,充分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和本国人口优势,依托老年语言学基础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动产业化发展,从而为不同老年群体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与产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
一是立足老年语言学基础研究,着力解决老龄社会中突出的语言问题。言语表现是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中风等老年疾病的外显标志物,语言行为改变及语言障碍是临床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针对特殊老龄人群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很少,且在临床诊断中,还存在检测量表的语言项有待优化等问题;同时,我国缺乏对以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老龄人群语言能力变化的系统性研究。优先解决此类出现在我国特殊老龄人群中的突出语言问题,是中国特色老年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充分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将适老语言服务和产品开发与智慧养老相融合。适老语言服务和产品以智慧养老为载体,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例如,不同移动终端可以为老年人不同的语言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产品;提升居家语言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语言文化方面的精神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言语特征进行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预判;开展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多模态大数据分析,实时记录老年人状态并上传至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针对性、实时化的服务等。
三是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贯通融合,为构建产学研相融合的生态产业链提供支撑。语言学、认知科学、多模态行为学等学科专注老龄人群语言能力蚀失及评估,为相关疾病家庭预判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重点攻克老龄人群语言衰老机制,探索言语治疗与康复等如何延缓语言认知衰退等问题;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语言康复、长期照护等老年健康服务提供保障。
四是要推动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与语言产业的交集还较小,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只作为附属项目出现在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业态中,并未形成完善的适老语言产业业态。涉及语言的服务与产品种类单一、数量较少,缺乏针对不同老龄人群,尤其是针对特殊老年人群的精细化语言服务与产品。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体系的构建,要以老龄产业与语言产业作为两极。前者引导老年人群的各类语言需求通过语言产品及服务得到满足,后者通过各类产品及服务扩大老年人语言内需,鼓励老年人语言消费。
总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符合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需要依托体系化的产业发展加以支持。人口是我国适老语言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体系要面向全体老年人群,不断扩大语言服务与产品的“内需”,增加政府及机构的语言服务与产品购买,鼓励老年人群进行语言消费,从而推进老龄服务型社会建设,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19CYY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